姜太公 (约公元前1200-1100),名尚,又名望,字子牙,号飞熊,又号太公望。《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博物记》说“(西海)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尚存”《齐剩》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日照,即西汉的海曲县,东汉的西海县,古称东吕乡,可见姜太公原籍日照。今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村,旧有太公祠、姜公台。棘津,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
姜太公为炎帝后裔,其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赐姓姜;后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子孙从封地改姓,故又称吕尚。姜太公学富五车、深谙兵法,曾去殷都朝歌求仕不成,乃辗转西去渭水,钩悬三尺,直钩垂钓。因此就有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沟的故事。
太公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溪旁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文王礼聘他为专管军事的“师”。尊称为“太公望”。姬昌死后,次子姬发继位,尊姜尚为“太公望”。
1046年姜太公指挥了“牧野大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被毛泽东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牧野大战后,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周统一天下后,实行“分封制”,姜太公封营丘(仅临淄),国号“齐“。《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其就国后的施政方略:“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于是,“东至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今淮南),北至无棣,五侯九佰,实得征之”。使齐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强国。为后来的诸侯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史称其为“齐太公”, 被誉为“兵家鼻祖”、“百家宗师”。而日照民间,则惯称其为“姜太公”、“姜子牙”。 陵冢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衣冠冢,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