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狠抓政策落实,积极谋划富有山东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
统筹全省“一盘棋”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就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实现“五大振兴”提出明确要求;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再次对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部署。为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山东省委、省政府迅速抓好贯彻落实,先后召开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视频会议、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全省乡村振兴东中西片区现场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动员、精心部署,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在全省上下迅速掀起新的工作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立足构建组织领导体系,着力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山东省委调整充实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组建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省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各市县分别成立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省负总责、市县乡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委、省政府成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5个专班,各专班由2名省级领导同志任组长,2~3个部门为牵头推进单位,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责任部门,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责任落实体系。
配套形成“组合拳”
山东有近7万个村庄,资源禀赋、形态布局、发展潜力各异。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面摸清底数,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围绕构建政策规划体系,山东自2017年11月开始启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制定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5个工作方案,于2018年4月30日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印发实施。
据悉,整个规划方案编制历时近半年,到100个乡镇进村入户,蹲点调研,征求了100多个部门单位、17个市、137个县(市、区)、1800多个乡(镇、街)的意见建议,邀请了数十名专家、学者、龙头企业负责人建言献策,真正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广泛民意,确定了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此外,山东省直部门还配套出台系列政策或意见,形成了“1+1+5+N”的政策规划体系,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目前,山东省市、县规划编制工作也及时跟进、全面铺开。预计2019年底将实现市县规划全覆盖,形成上下贯通、紧密衔接的政策规划体系。
培育打造“先行军”
乡村振兴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探索实践。为充分激发基层的首创精神,山东省委、省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培育形成了一批叫得响、有活力、能复制的乡村振兴路径模式,积极构建典型示范体系。具体来看:
——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围绕“五个振兴”配套出台政策措施,山东明确,到2020年每年支持10个县、100个乡镇、1000个村开展试点,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开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活动。按照县级打基础、市级抓拓展、省级抓突破的思路,到2022年创建山东省级示范区100个、市级示范区200个、县级示范区300个,确定首批省级示范创建区40个。
——实施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胶东、鲁中、鲁西南、鲁西北四大风貌区、建设10条风貌带、培育300个美丽村居示范村,试点村庄已达到156个。
——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山东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总投资1500亿元扎实开展三年整治行动,确保“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按照相关部署安排,山东每年将培育500个省级示范村,市县同步打造,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确定26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示范,认定第六批省级“乡村文明家园”300个。
——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省级联系点”制度。确定27个镇村、3个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和7个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作为省级联系点并统一挂牌,培育试点示范“排头兵”,打造政策落实“试验田”。
积极发展“新六产”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山东坚持把培育农业“新六产”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印发实施全省农业“新六产”发展规划及监测指标体系,着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产业融合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
深入开展农业“新六产”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已经建成省级、国家级“一体两园”55个,培育形成了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农村产业发展集群。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挖掘“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新内涵,总结沂南县“朱家林”模式,加大复制推广力度,以农业新高地建设引领三产融合纵深推进。
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全年山东实现乡村旅游消费2955.24亿元、增长15.9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21亿元、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600余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20.3万家和6.37万家,粮食总产连续5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产品出口连续20年领跑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97元。
着力夯实“强支撑”
围绕有效解决“人地钱”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山东持续强化制度性供给,构建要素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例如,山东省委、省政府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重大阶段性任务,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支持省定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实现突破,顺利完成行业扶贫开发任务。
又如,山东省委组织部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在选派千名干部到70个县、350个重点村驻点工作基础上,再从省市县三级增派9557名优秀干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研究制定9个方面、26条用地支撑保障措施;省财政厅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设立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今年达到400亿元,除省本级实施项目外按因素法全部切块分配到市县。
再如,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则联手建立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5年内将综合授信3000亿元,支持涉及农业农村八大领域、500个重大项目建设,首批入库项目223个,目前已有62个项目获得262亿元贷款额度审批。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翟振然 记者尹明波 高杨